《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任务型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任务型教学设计(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整体感知1. 出示课题,引入主题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唐诗宿建德江。(板书课题)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个题目,想象一下诗人此时的处境。生:诗人可能在建德江边过夜。师:很好!那宿字告诉了我们什么?生:表示诗人是在夜晚,可能是在船上过夜。师:对,诗人正漂泊他乡。如果你一个人在异地,夜晚还要在船上过夜,你会有什么感受?生:可能会感到孤独、害怕。师:是的,我们来看看诗人是怎么描绘这个场景的。2. 朗读诗歌,感知意境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圈出诗中描写的景物。(学生自由朗读)师:读得很好!你们圈出了哪些景物?生:烟、日、野、树、江、月。师:让我们一起
2、来梳理一下这些景物:烟雾缭绕,夕阳西下,原野空旷,树林孤立,江水清澈,明月当空。诗人用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宁静的夜景图。二、品读诗句,深入理解1. 解读诗意,体会情感师:再读一遍诗句,你觉得诗人此时的心情如何?生:可能感到孤独、思乡。师:对,诗中有一个字直接点出了诗人的情感,是哪个字?生:愁字。师:没错!那么这个愁从何而来呢?(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1) 人在旅途,产生羁旅之愁。(2) 身处异乡,滋生思乡之愁。(3) 日暮时分,更添新愁。(4) 四下无人,愁绪加深。(5) 江月相伴,感受清冷之愁。师:古人常说天人感应,不同的时间、季节会引发不同的情感。当诗人看到日暮这个意象时,往往会
3、触发强烈的情感。你们能想到其他描写日暮的诗句吗?生:登鹳雀楼中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师:很好!可见日暮常常与思乡之情联系在一起。2. 探究新愁,理解诗人心境师:诗中提到新愁,你们觉得这个新愁指的是什么?(引导学生查阅资料)师:根据资料,我们知道孟浩然此时正从洛阳求官失败返乡。所以新愁很可能是指对前途的迷茫,加上思乡之情,愁绪更加浓重。三、升华主题,拓展思考1. 发现转折,品味诗人心境变化师:请同学们再读一遍诗歌,特别注意最后两句。你们觉得诗人的心情有什么变化吗?生:似乎没有那么愁了。师: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生:因为看到了美丽的景色,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宁静。师:很好!正是那空旷的
4、原野、清澈的江水、皎洁的明月抚慰了诗人的心灵。这告诉我们什么?生:大自然能给人力量,帮助我们克服困难。2. 回归主题,深化认识师:是的,诗人在山水中找到了慰藉,化解了愁绪。这让我们想到本单元的主题是什么?生:触摸山川湖海的心跳。师:对!诗人正是通过亲近自然,感受到了大自然的脉动,从而获得了力量。这种体验对我们现代人有什么启示?(引导学生讨论:亲近自然的重要性,如何在现代生活中与自然保持联系等)四、拓展延伸,培养素养1. 联系生活,分享经验师:你们有过类似的经历吗?在遇到困难或烦恼时,是否也曾从大自然中获得力量?(学生自由分享)2. 创意表达,深化感悟师:请你们用简短的文字或绘画,表达自己与自然
5、相处时的感受。(学生进行创作,展示作品)【评析】本节课通过对宿建德江的细致品读,引导学生感受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情感变化。从愁到释怀,诗人的心路历程展现了自然之于人的重要意义。通过拓展思考和创意表达,培养了学生的文学素养,也启发他们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体会触摸山川湖海的心跳的深刻内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整体感知1. 解读题目,引入主题师:今天我们要学习苏轼的一首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板书课题)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个题目,说说你的发现。生:这首诗写于六月二十七日,在望湖楼上写的。师:很好!那醉书又是什么意思呢?生:可能是诗人喝醉了写的诗。师:对,更准确地说,
6、醉书指的是即兴成诗,乘兴而作。这样的诗往往是不可复得的绝品,体现了诗人深厚的功力。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首绝品。2. 朗读诗歌,感知意境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学生自由朗读)师:读得很好!这首诗写的是什么样的景象?生:云起、雨注、风来、水涨的景象。师:没错!你觉得这样的景致有什么特点?生:动感十足。师:对!让我们再仔细读读每一句,看看哪些字最能体现这种动感?(引导学生逐句分析)d1: 翻遮(写都来不及,山就没了)d2: 跳乱入d3: 卷地吹散d4: 水如天师:除了动感,这些景象还有什么特点?生:色彩分明(黑白;水天)。生:声势浩大(遮山、入船、吹散、水如天)。师:很
7、好的观察!苏轼用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动感十足、色彩鲜明、声势浩大的画面。二、品读诗句,深入理解1. 探究写法,品味技巧师:苏轼是如何写成这首诗的?生:即兴写的,可能是船中遇雨,然后登楼观雨,即兴成诗。师:对,这就是醉书的魅力。还有什么特点?生:如实写,变化多、变化快,写得很准确。生:巧妙写,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有远有近。师:非常好的分析!苏轼的确运用了多种写作技巧。让我们再仔细品味一下每一句的妙处。(引导学生逐句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如动静结合、远近对比、色彩对比等)2. 体会情感,感受诗意师:这首诗写得如何?生:有趣有情。师:趣在哪里?生:雨中即景、醉中所作、随手而记的百字作文,很有意思。师
8、:情在何处?生:诗人表现出开朗、开阔、乐观的心情。师:很好的体会!要知道,苏轼写这首诗时,要么是被贬,要么是在被贬的路上。在这样的处境下,他还能写出如此豪放洒脱的诗,你们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讨论苏轼的人生态度和精神境界)三、拓展延伸,升华主题1. 联系生活,分享经验师:你们有没有在特殊的环境或心情下,突然被某种景象打动,想要创作的经历?(学生自由分享)2. 创意表达,深化感悟师:请你们选择一个自然景象,用简短的文字或绘画,模仿苏轼的写法,表达你的所见所感。(学生进行创作,展示作品)【评析】本节课通过对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细致品读,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动态美和艺术魅力。从景象描写到写作技巧,
9、再到诗人情感,层层深入,帮助学生全面理解这首诗。通过分析苏轼的写作手法和人生态度,培养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也启发他们思考如何在逆境中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整体感知1. 解读题目,引入主题师:今天我们要学习辛弃疾的一首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板书课题)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个题目,说说你的发现。生:这是一首西江月词牌的词,写的是夜晚在黄沙道上行走的情景。师:很好!那黄沙道是什么样的地方呢?生:可能是铺满黄沙的道路。师:对,更准确地说,黄沙道指的是黄沙岭,是一条铺满黄沙的山路。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词,感受词人夜行的情景。2. 朗读词作,感知意境师
10、: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词,想象词中描绘的景象。(学生自由朗读)二、品读上阙,体会心情1. 分析景物,感受美感师:上阙写了哪些景物?生: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蛙声。师:很好!这些景物给人什么感觉?生:夜晚的景象很美,很安静。师:是的。那你们觉得是谁惊动了鹊?(引导学生讨论:明月、人、用典等可能性)师:这里看似普通,实际上极不平凡。词人是怎么写的呢?生:像排序一样地写。师:对,这种写法给人什么感觉?生:词人走得很慢,边走边欣赏。2. 探究心情,体会意境师:在行走中,词人的心情如何?生:非常好、愉悦、轻松、闲适。师:很好的体会!词人走得慢,才能发现这些细微的景象。他边走边欣赏,才
11、会看到无穷的美景。这样的夜行给词人带来了什么感受?生:快乐舒适之感。师:对!但是,夜里在黄沙道中走来走去,词人为什么会有这么好的心情呢?(引导学生查阅背景资料)师:原来此时辛弃疾被罢官回家。在这样的处境下,他还能欣赏美景,你们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讨论词人的心态)三、品读下阙,深化理解1. 分析结构,把握变化师:下阙发生了一件什么事?生:下雨了。师:对,词人在回家途中,遇到了下雨。他记忆中路上有个茅店,在寻找的过程中有什么发现?生:路转溪桥忽见茅店。师:很好!这个转折给人什么感觉?生:意外的惊喜。2. 对比上下阙,体会写作特点师:下阙写了哪些景物?生:星光、雨水、茅店、社林、溪桥、山路。师:对
12、比上下阙,你发现了什么?生:上阙主要赏景,下阙既有景物又有叙事。师:很好的观察!辛弃疾巧妙地将赏景与叙事结合,记录了回乡的百字。3. 深入探讨,升华主题师:词人在罢官回家的路上心情好不好?为什么?(引导学生讨论:山水田园如何开导词人,化解愁怨)师:本单元的主题是触摸山川湖海的心跳,人在旅途,眼之所见皆是美好。辛弃疾在这首词中如何体现了这一主题?(引导学生讨论:词人如何寄情山水,山水如何排忧解难)师:辛弃疾是豪放派词人,也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词人。他能在山水之间忘情,又能在祖国需要时投笔从戎。这种能力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不同环境中保持平和心态,如何在个人追求和社会责任间取得平衡)四、拓展延伸,深化感悟1. 联系生活,分享经验师:你们有没有在特殊的环境或心情下,突然被某种景象打动的经历?(学生自由分享)2. 创意表达,升华主题师:请你们选择一个自然景象,用简短的文字或绘画,模仿辛弃疾的写法,表达你的所见所感。(学生进行创作,展示作品)【评析】本节课通过对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细致品读,引导学生感受词作的艺术魅力和深层意蕴。从景物描写到情感表达,再到人生哲理,层层深入,帮助学生全面理解这首词。通过分析辛弃疾的写作手法和人生态度,培养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也启发他们思考如何在逆境中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如何在个人追求和社会责任之间取得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