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古诗文素养命题的基本取向和原则-金锄头文库-z6尊龙旗舰厅

上传人:g****z 文档编号:579819989 上传时间:2024-08-2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12.43kb
初中古诗文素养命题的基本取向和原则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初中古诗文素养命题的基本取向和原则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初中古诗文素养命题的基本取向和原则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初中古诗文素养命题的基本取向和原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古诗文素养命题的基本取向和原则(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中古诗文素养命题的基本取向和原则古诗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文化自信”的主要支撑,也是培根铸魂的育人沃土。作为中学阶段重要的学习内容,古诗文的测评一直颇受关注。然而在从知识、能力立意走向素养立意的进程中,古诗文命题长期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其根源在于未能深刻认识古诗文素养的具体表现。古诗文阅读测评的宗旨是考查学生古诗文的阅读素养,因而,古诗文命题要谨防一味停留在机械性默写、死记硬背等低阶层面,要走向对所学知识和所得能力的迁移运用的高阶,注重考查学生的自主阅读、理解、感悟、品味、审美以及解决现实问题等素养。一、指向理解文意阅读的核心就是理解。新课标“阅读与鉴赏”第四学段要求“诵读古代

2、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为了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长期以来,从实词解释或义项选择、虚词用法和意义辨析、断句、句子翻译、文意理解等方面去命制四五道题的试题组,已成为文言文考查的常态。但细细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这种考查理解的设题方式存在的问题。单个实词和虚词的理解,显然依赖于对句子意思的领会。因此,考查实词和虚词的理解,跟考查对句子的理解,实则是一回事。断句的考查与此同理。可见,这些试题尽管形式有所不同,但考查的指向都是“句子意思”。况且,即使能回答出非重要词句(不指向文本核心内容)的意思,也并不能表明该学生对文本意义理解得更深;反过来,如果能深度理解作品的内容

3、,也并不意味着学生能准确写出非重要词句(不指向文本核心内容)的意思。这也说明,此类试题的考查效度可能不是很理想。当然,我们并不是说词语解释和句子翻译不能考。词汇是文言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文言文阅读命题中理应予以关注,但词汇的考查要能指向文本核心价值,带动对文本的深入理解。比如某试卷选用东京梦华录中“酒楼”“民俗”“七夕”三节文字作阅读材料,设置了下面三道试题:1作者以不加文饰的语言记录旧都的风土人情。阅读下面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1)则相借借动使、献遗茶汤、指引买卖之类。(从“献遗”二字的意思,可以看出怎样的邻里关系?)(2)又小儿须买新荷叶执之,盖效颦磨喝乐。(“效颦”原指不善模仿,弄巧成拙

4、。在这个句子中,“效颦”是否含有贬义色彩?请简要分析。)2东京梦华录被认为是了解宋代生活的时空门。节选的材料能否表现出北宋东京的“繁华”?结合材料分析。3同学们发现,同是写北宋末年人们的基本生活状态,水浒传和东京梦华录可以参照阅读。参考下列角度,写出你的探究结果。角度一:酒楼里的水浒故事与酒楼上的东京盛况。角度二:水浒传的侠义精神与东京梦华录的“人情高谊”。角度三:其中第1题考查的就是词语的理解。理解,是在阅读活动中产生自己亲身的感受、体验和思考,是阅读者沉浸作品中,与其融合成一个整体后的表现。孤立而客观地解释词语,不是文言词汇考查的有效形式。“献遗”和“效颦”两个词语如果从直接解释来命题也是

5、可以的,但可能很难考查出学生对词语背后蕴含的思想感情的理解。文言词语的意思具有客观性,学生借助平时的积累,大致能明确其基本意义;但要读出作品的内在意蕴,则必须走进文本深处,沉浸作品独特的语言,体味作者细微的情绪。比如“献遗”一词,一般性理解没问题,但要感受到“邻里之间相亲相爱的关系”,才算是对作品有真正的所谓“理解”。又如,对“效颦”本意的理解,甚至都不能反映学生是否真正读懂这个句子,只有触及词语的情感因素,体味到孩童模仿人偶憨态可掬的神情,才算表明学生“理解”了。我们还要尤其关注虚词的考查。不少试题要求学生辨析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这都是“超标”的表现。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知识的概念不作为考试内

6、容。但这并不意味虚词不能考,虚词有时候并不“虚”,而是会表现出文本内容的实际意义。童志斌就认为,如果能从虚词的“语气”方面着手,会给文言虚词教学带来新气象。比如某试卷选用邹忌讽齐王纳谏片段和新唐书卷一百三列传第二十八片段进行联读,设置了如下试题:联系上下文,结合下面句中加点词语,分析齐威王和唐高祖这两个人物的共同特点。王曰:“善。”乃下令帝大悦,即诏“乃”和“即”后面的动作都紧承前一行为,这两个虚词的介入,使前后动作衔接快速,朗读语气紧张连续,分别表明齐王下令和唐高祖行事果断,从而表达出虚心纳谏、心胸宽广、广开言路的品格。虚词的考查价值,在于能发掘出虚词背后文本的独特意蕴,就相当于一个支点,有

7、时候能撬起文本的深度理解。命题时要善于发现这样的虚词。考查文意的理解,就要突破传统的文言文命题模式,试题设置要贴合文本,符合阅读的规律,发挥试题设计的创意能力,从不同维度考查学生的理解水平。从词语解释、断句、句子翻译等角度设题,背后是应试的理念和机械训练的学习方式;扣住文意理解进行直接性设题,指向的是阅读规律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前文东京梦华录阅读试题组就依托具体文本,围绕“理解性考查”从整体上进行设题。第1题借助词语但又不拘泥于词语解释,而是由词语切入,引导学生理解“旧都的风土人情”;第2题从综合理解角度,考查学生对材料与中心的关系的分析;第3题引入名著内容,研究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考查学生的关

8、联、分析、整合和探究的能力。三道试题从不同角度指向文本内容的理解,具有较强的系统性,既符合阅读的规律,又能真正考查出学生的阅读水平。二、注意文本特性我们在讲现代文阅读时会强调,不同体式的文本有不同的特征,也就预示着要采用不同的阅读策略和方法。这一结论同样适用于古代作品。面对初学者,我们不需要作过于具体的分类。为便于占文的学习,我们可以把古代作品分成两类:一类是偏重于“文言”的古代作品,我们暂且称之为“文言经典”;一类是偏重于“文学”的,我们暂且称之为古代“文学经典”。前者多常见常用的词汇和多样而典型文言句式,其学习目标主要是增加文言积累、培养文言语感、提升文言阅读能力,如送东阳马生序陈涉世家核

9、舟记等;后者多为游记小品、抒情文和古代诗词等,其学习目标主要是感受古人情怀、体会古人情操,如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等。当然,“文言经典”和“文学经典”并无严格界限,像桃花源记曹刿论战这样的作品,兼具二者特征。我们用两个名称来区分,只是为了表达的方便。古诗文的命题要把握两类文本体式的特征,否则试题就发挥不了引导学习的功能。比如文言句子翻译,一般在“文言经典”中进行设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主要是考查学生理解特殊的文言句式,如倒装句、宾语前置句等,而不是关注作品中的主旨句、中心句等。如有试题要求翻译卜式传中的句子“苟,子何欲?”,这个句子就很有文言意味,不仅是省略句还宾语前置,具有典型性。而用翻译

10、句子的方式考查古诗诗句的理解,则甚为糟糕。作为文学经典的古诗词,其重要特征有想象、留白、节奏、韵律等,一经翻译转化,那种文学美好的味道就消失了。朱光潜就讲过古诗翻译的问题,他说把古诗翻译成现代散文,“原诗的意义虽大致还在,它的情致就不知去向了”,所谓的“义存而情不存”。读古诗就是感受这种文学的“情致”。文学味浓厚的抒情小品同样如此,理应引导文学欣赏。欣赏,也是新课标提出的要求。“阅读与鉴赏”第四学段要求“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考查古代诗文欣赏能力,可以扣住语言、形象和情感,贴着具体文本特征进行命题。其中“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强调对于古诗文阅读要“体会作者通过语

11、言和形象构建的艺术世界”“学习欣赏、品味作品的语言、形象等,交流审美感受,体会作品的情感和思想内涵”。文学经典是艺术品,是用来“欣赏”的,不能倒退到符号化、信息化的表层客观解释,而要追求整体的、内涵的合理意义建构。比如下面以与致虚妹丈为语料命制的两道试题:1依据字形,领会词义,体会情味。参考示例,给“婉妙”作批注。【示例】响绝余音,犹绕耳间不退:“绝”和“绕”是“宝”旁,和丝线有关。“绝”义为“断绝”,“绕”义为“缠绕”,一“绝”一“绕”,写出了箫声虽止,但仍如丝如缕,萦绕耳畔,作者的陶醉之情跃然纸上。【批注】清和婉妙: 2这篇小品文读来“趣”味盎然。作者认为昨夜纸幅“有骀荡之趣”,你还从文中

12、发现哪些“趣”?阅读全文,说出你感受最深的一种“趣”,简要阐述。第1题考查语言赏析,从汉字造字法切人。汉字是音形义结合体,它最有灵性和审美价值,命题者巧用这一特点,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关联字义与文意,欣赏汉语之美,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味。看似词语释义,实则由词语解释、信息提取、内容概括、理解分析向以这几种能力为基础的综合欣赏、评价方向发展。试题以一个词语撬动词语理解、作品内容、艺术形式、思想感情等多角度、多层次的赏析,可谓举重若轻。答题路径和范例支架完整呈现出由字形到字义再到情味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体味文言文学习之趣,从而消除与文言文的隔膜,在学习中深刻理解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这是一道将语言运用、

13、汉语文化、语言审美、高阶思维等核心素养整合为一体的语言赏析题。阅读是读者与文本和作者对话的过程,是读者意义建构的过程。阅读命题要渗透读者意识,注重引导学生形成个性化的阅读体验。与致虚妹丈作者身处澄静空明、幽静清婉的天地之间,赏景吹箫,余音不绝犹如天籁,又在醉酒狂迷中忘情泼墨,其中的雅趣、情趣、意趣、美趣妙不可言。第2题着力引导学生发现文中的这些趣味,沉浸式体验作者独特的生活情趣和审美感受,然后走出文本,发表个人见解,将作者所写之趣转换成自己个性化的体验之趣。本题的测试立足点不再以作者为中心进行客观解释,而是以读者(学生)为中心走向主观建构,具有鲜明而自觉的生本意识。在这一意识支配下进行传统文化

14、教学实践,学生将对古代优秀作品、先贤智慧、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更加深透,借古鉴今,厚积丰富的文化底蕴,形成昂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强化知识迁移知识的价值在于迁移运用,不能迁移运用的知识积累是毫无意义的。古诗文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是提升学生的古诗文阅读能力;古诗文阅读命题关键是考查学生面对陌生文本的理解能力。新课标要求学生“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命题跟日常学习联系密切,融为一体。从命题来讲,这一“要求”包含几个层面的意思。其一,命题语料必须是课外的。课内作品的考查一般只会导向学习的机械记忆,无法真实反映学生古诗文的素养水平。古诗文名句、课内词汇记忆得多,

15、只能说明学生积累知识量的增加,但并不能表明其学习质量、古诗文素养水平高,二者不是等同关系。只有用课外语料和陌生情境,才能有效考查学生积累的知识和形成的能力的迁移运用水平。其二,命题语料应该基于普通学生水平。只有基于学生水平的命题语料,才能真正考查出学生的阅读能力;难度过高或过低,其测试效果必定不好。因为初中生处于古诗文学习的初级阶段,所以有的命题者采用课内外联读的方式进行命题,这也是值得提倡的。比如有试卷将课文诫子书与课外的示儿燕谕儿书三则同类短文放在一起,引导学生调动课文的学习经验和方法,并运用到课外作品的理解中。其三,提供必要的阅读支架。初学者能力有限,与古诗文有隔膜,对作者年代、背景、语

16、言等方面都缺乏了解和学习经验,命题者有必要给予有效帮助。命题中要对古诗文语料作必要的注释,但要根据学习内容把握分寸,不能过度注释,也不能遗漏关键未知知识的注释,这都会影响学生迁移运用水平的发挥。文言知识的考查要走向结构化,这才能真正鉴别出学生知识积累的意义和价值。初中阶段学习的文言知识是少量的,比如常见常用的重要文言实词也就一两百个,如果试题考查的内容与课内知识是一一对应关系,即使是课外作品的阅读考查,其反映的本质仍然属于机械记忆。比如下面以课文醉翁亭记和李开先后知轩记为联读语料设计的试题: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第1题出自课文词句,无论作怎样的“方法提示”,都是导向对课文词汇的死记硬背。第3题作了“课内迁移法”的提示,但两句中“敝”的意思完全相同。也就是说,学生可以不理解“岁久敝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z6尊龙旗舰厅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金锄头文库z6尊龙旗舰厅的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网站地图